刚才看了一篇关于脱口秀的公众号文章:《脱口秀变味记:当笑声里掺杂了太多杂音》。
里面发表了一些关于对现在脱口秀相关热点和舆论的看法。
我也有一些想要聊的,就简单聊一下。
我接触“脱口秀”不算早,但是也不算晚。
从王自健的《80后脱口秀》,到笑果的《脱口秀大会》和《吐槽大会》,再到现在的《喜剧之王》和《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
可以说,脱口秀是我平时比较喜欢看的一种综艺类型。同时我也喜欢听相声,只不过脱口秀我喜欢用看,而相声我喜欢用听,特别是入睡的时候。
一开始,我感觉脱口秀特别像是相声,特别是脱口秀里的“漫才”(即双人脱口秀),就更像是说相声了。
后来听多了,才发现脱口秀和相声有明显的不同,即使他们的表现形式确实很像。
以我现在粗浅的理解:
无论是传统的相声,还是创新的相声,其内容基本都具备一定的故事性。同时衍伸铺垫出包袱,使用扎实的基本功和老练的表演技巧表达出来。好的相声会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所以比较吃人生阅历、舞台经验和基本功。
而脱口秀首要注重的并非故事性,而是主题性。一段脱口秀可以围绕着一个主题各种展开,无论是横向用多个故事描述,还是死扣一个点进行深度挖掘,都是可以的。好的脱口秀能让人一直沉浸在某种情绪中,比如大量的梗让人笑的停不下来,或者段子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共鸣等。但是脱口秀相对来说是比较吃文本、吃热点,甚至是吃表演技巧的。
好的相声就像是一杯醇香的酒,入口柔顺、回味甘甜、口齿生津、回味无穷;
好的脱口秀就像是一瓶夏日冷藏的可乐,巧妙的刺激多巴胺,能给人带来快乐、单纯的开心、让人精神愉悦、暂时忘掉烦恼。
当然这么区分这两者的区别是很粗浅的,这里也是只浅聊。
这一点比较深刻的区分可以从德云社相声演员阎鹤祥在脱口秀的舞台上说的脱口秀内容能听出来。
之前看脱口秀节目,可以说是我排解苦闷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这里我可以放松的去听,无防备的去感受段子里的精妙和笑点,我只负责笑就好了,不必像是上网冲浪那样需要带着明辨是非的眼睛和脑子。
以下只聊作品不聊人品。
卡姆那喷涌的原始蓬勃生命力;
庞博的发人深省的观察和高情商的表达;
呼兰的超强文本和缜密逻辑下的搞笑行为;
王建国的“谐音梗”盛世和“尼罗河畔法力无边的法老们”;
鸟鸟的“一个i人自述引发的集体共鸣”;
毛豆疯狂擦汗同时的“无比密集的梗和包袱”;
黑灯和小佳的“独特的另一视角的世界”;
漫才兄弟的“无厘头的搞怪表演”;
王勉的“颇具才华独树一帜的音乐脱口秀”;
童漠男的“无奈又搞笑的行业冥灯”;
周奇墨大魔王的一句“雷森图拜拜”;
杨蒙恩的“遍地是大王,短暂又辉煌”;
广智的“最起码这里他还有法律”的穷哥们段子;
小卉“无比炸场的淘汰感言”等等表演,都可以称之为脱口秀艺术。
即使有“冒犯”行为,也是为了服务脱口秀“艺术”本身。
可是现在的脱口秀,变味儿了。
可以说从“杨笠”开始,但其实在她之前就开始有了一些潜在的征兆,她是爆发舆论最猛的那一个。
而她之后,越来越多的“杂音”开始逐渐充斥脱口秀,让这一个新兴的还算单纯的艺术,迅速的像是清水里滴进了墨汁一样开始变色。
就感觉中文脱口秀这块蛋糕,前面那些人辛辛苦苦的做出来并做大了之后,现在谁都想来啃上一口,反正已经有人演示了“捷径”。
所以现在的脱口秀段子开始为了“冒犯”而“冒犯”,为了证明“政治正确”而去疯狂强调“政治正确”。
这个问题其实无论男女脱口秀演员,都有这样的问题。
他/她们的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打磨文本、打磨表演上,而是在尝试如何能够快速的让自己有知名度,从而捞上一笔或者先火上一把再捞上一笔。
文本不行、表演不行、那就扯上“政治正确”的大旗、扯上“性别论”的大旗、扯上上班族“牛马”的大旗,从而与听众建立起“伪共鸣”,调动情绪比强化文本和表演来的容易太多了。
而且只要扯上了“政治正确”的大旗,便自然而然处于道德的“制高点”。此时即使有人发现了问题,也不敢直白的说出来,因为人们的情绪是很容易被调动的,此时的听众的理智是相对降低的(此处可以借鉴刘慈欣小说里的理论,当人群人数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集体意识的理智智商值反而会降低),这就让围攻“道德制高点”的人更容易被人们围攻,误解扭曲其原本的意思。
比如就用目前舆论最大的“两性”问题来具体谈谈。
其实我们欢迎女性脱口秀演员讲出两性的不同处境和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主题。甚至是男性脱口秀演员也能去讲,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度挖掘探讨的,很好的一个社会话题或者说方向。
让每天上学或者上班的没有过多接触过异性的人们,多一些了解异性性格、行为、心理、处境等情况,也能为这些没怎么接触过异性的人们在接触异性的时候提供一些“科普级”的帮助。
但是现在的脱口秀节目中,部分演员完全是在通过疯狂消费“两性问题”并以“阅读理解式”的夹带私货、推行某性有罪论、捏造成为其受害者等方式去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和精神刺激,在这种刺激下,人们更容易忽略理性思考而产生所谓的“伪共鸣”,并被种下某种不正确观念的潜意识。
这其实早已脱离了表演艺术所需要的表达范畴,成为了为了火一把而不择手段的“便捷”方式。
在人们的朴素认知中,人们把rap普遍认为是不良艺术,rapper是一群不良少年。
那是因为rap圈子的一些人那种种“奇葩”行为造成的。
一手“临时抱佛脚”能成为“金曲”,叛逆脏话等成了行为标榜,这完全是在挑战社会的朴素的主流价值观。
自然不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不信你看周杰伦的歌曲里也有rap,《听妈妈的话》、《霍元甲》、《本草纲目》等,都有rap的元素,你会认为这些歌曲的质量内容很差吗?
我想不会吧,这些无疑都是大众票选出来的金曲,所以你还认为rap本身有问题吗?
有问题的从来不是某种艺术形式,而是为了借助其为载体无所不用其极的火一把的“小丑”罢了。
脱口秀也是这样。
这些年来,脱口秀在中国的流媒体平台一直都是夹缝中求生存,究其原因并不是脱口秀本身存在某些根本性的问题,完全就是某些脱口秀演员的“作死”行为让脱口秀在人们朴素认知中渐渐滑向了“不良”的一边。
而现在的节目里,也开始充斥着“变味”的脱口秀,并且相比来看,那些“传统脱口秀”反而成了老实孩子。因为没有这些新兴观点的“刺激感”和“共鸣感”,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如果节目组或者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能及时的“刮骨疗毒”,那么当“良币”全部退出舞台的时候,也是脱口秀这种艺术形式彻底失去其生存土壤的时候。
对于这种娱乐形式,我并不是很喜欢,偶尔听那么两段。
太多是为了制造话题而制造话题。
对的,之前的脱口秀还是通过语言的技巧去逗笑,现在越来越离谱了。
甚至开始制造话题了,简直离谱。
之前看节目还能单纯的笑一笑,现在那些侃侃而谈的观点听着都难受,更别提笑了。